歌曲科学的春天来到了的演唱分析(2)

来源:造纸科学与技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第二段的抒情是从73小节开始的,这段主要是对科学的春天来到的歌颂,在这一段中对于气息的灵活运用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注意歌词与气息的连贯性,

第二段的抒情是从73小节开始的,这段主要是对科学的春天来到的歌颂,在这一段中对于气息的灵活运用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注意歌词与气息的连贯性,尤其是歌词中“科学的春天来到了,来到了,来到了”的几次模进,一次比一次向上推进音乐,这个时候气息一定要控制好,尤其在最后一次“来到了”留足气息,让其充分的展现出科学的春天即将到来人民激动兴奋愉悦的心情。

2、花腔乐段的演唱分析

这首作品里花腔的乐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歌曲开头的小花腔、连接部后四二拍欢快的小花腔、由慢渐快的两段式花腔、华彩性跳进的花腔,每一个的演唱方法大同小异,但在每个乐段所表达的意义却是不同。

歌曲开头一连串的小花腔,是模仿了百灵鸟的歌声,在这一演唱过程中主要是突出百灵鸟的轻松、愉悦;所以在演唱时气息可以稍微浅一点。歌唱的位置要高,随后的小花腔紧跟歌词之后蜻蜓点水的带出来就可以。在听觉上比较欢快活泼。

连接部之后的小花腔与由慢渐快的一段可以是同样的唱法,但因为每个花腔女高音音色的不同,在调节音色这个方面要特别注意,不是每个音色都能与这个歌曲相符合。花腔在这两段气息要短而小,位置在眉心与额头之间就够了,不需要去向上找更高的位置,这样出来的音色金属和颗粒感太强,从而抹杀了了花腔的轻巧欢快。由于这两段没有歌词,全部都是用“哈”代替,因此在发声的时候“哈”字要在外面一点,保证眉心的位置和它同步,在一个管道里让声音打的又高又远传出去,着力点主要在腰部和脚跟,保证每一个跳音都能从脚跟后面出来。尤其是由慢渐快的那一段要特别注意。

最后一句f2到d3的华彩性的花腔,就非常不好唱的,在多次的实践中我概括了两种方法最有成效且能让歌者较容易理解的技巧。第一:唱高想低。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一种方法,在唱高音的时候越要向下找气息。这就是老师口中常说的声音越高气息越往下。在练的时候第一个f2就提前放到高位置上,中间就可以减少了再发生位置的变化,到d3的时候只需要将气息往下走就可以了。第二:想象力,有很多歌者由于第一种方法用不好就会出现气息不够,导致唱d3的时候位置会掉就声音会紧。你要靠一点点的想象力,在唱d3的时候就好像有人从后面推了你一把似的,相当于给了声音一个力量。这样声音就会好很多,如果两种方法都可以运用,那就两种方法都加以练习,熟练掌握,形成一种肌肉记忆。再用到作品里面,使其更好的发挥。

三、歌曲的时代性与情感表达

因时代的不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也有所不同。在这首作品里我们在演唱时主要是要歌唱出它的时代性。每一首作品所处的时代与它所承载的精神力量是分不开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演唱不同作品时要去了解它的创作背景、谱面的意义所在,因为只有了解了这些我们在演唱时才能带着这种情绪去表达歌曲所要传达的含义。歌曲抒发的情感永远与它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

《科学的春天来到了》这首作品主要是赞颂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下,人民喜迎“科学春天到来的愉悦心情”。借以“百灵鸟”的口吻来表达在科学的精神风貌下,人民意气风发的景象。花腔部分演唱要特别的突出轻巧欢快,以表现出人民的兴奋之情。抒情部分演唱时要想象在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下人民已经进入了科学发展的快速步伐中,以精神饱满干劲十足的感情中,以此来呈现整个歌曲的时代性和艺术性。

结 语

通过对《科学的春天来到了》整首作品的分析,了解到对作品的演唱不能单单只停留在曲谱上,而是更加深刻的去学习歌曲的创作背景、文化底蕴和所处的时代。这样才能准确的表达出歌曲的艺术性。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已经有七十周年,经历了许多的艰难困苦才迎来了如今的美好生活,而我们作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接班人,更应该为以后国家的发展不懈努力,每个时代都有它要完成的使命、传达的精神风貌和时代意义。除了能够吃苦耐劳,更重要的还要紧跟党和国家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习奋进,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能够迎难而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1] 蒋晓萌,华伟康.花腔技巧在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以《玛依拉变奏曲》为例[J].当代音乐,2016,(13):16-19.

[2] 刘楠.《科学的春天来到了》音乐特点及演唱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6.

[3] 张娜.尚德义《科学的春天来到了》艺术特征简析[J].黄河之声,2014,(10):52.

文章来源:《造纸科学与技术》 网址: http://www.zzkxyjs.cn/qikandaodu/2021/0726/698.html



上一篇:浅析歌唱中混声的建立
下一篇:艺术与科学概论

造纸科学与技术投稿 | 造纸科学与技术编辑部| 造纸科学与技术版面费 | 造纸科学与技术论文发表 | 造纸科学与技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造纸科学与技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