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造纸科学与技术版面费是[01/26]
- · 《造纸科学与技术》投稿[01/26]
- · 《造纸科学与技术》期刊[01/26]
书纸烧成灰可以撒菜园里种菜吗(4)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若是写在纸上,你首先得买纸,而在唐代时期,虽然汉代蔡伦已经改善了纸张制造工艺,但纸张的价格依旧不是很便宜。 这就等于是首先给创作者设立了
若是写在纸上,你首先得买纸,而在唐代时期,虽然汉代蔡伦已经改善了纸张制造工艺,但纸张的价格依旧不是很便宜。
这就等于是首先给创作者设立了一个进入的门槛,就如同现在手机里的付费下载软件,有那么多免费的我不用?用付费的,傻呀我。
其次在纸上写一首诗词,你需要负责把这纸张传递下去,等于是自己搭建传播平台,写篇文章还要开发一个平台,费时费力。而且层层传递的范围有限,同时纸张本身还很容易损坏,流量不大,传播不广,易损耗,这几点硬伤直接让人望而生畏。
相比之下,墙壁的优势就很明显,低门槛,使得任何人都可以提笔在墙壁上说两句,甭管写得好不好,只要你不尴尬,那么尴尬的只能是别人。
同时,它的公开性很强,一般文人书写墙壁top3为:寺庙、驿站、沿街屋舍。
这些地方人来人往,人群流量巨大一旦写诗上去,曝光率非常高,甭管人们愿不愿意看,那么大的字写在上面,大刺刺地显现在那里,用现在的话就相当于强推,巨额流量包砸过来,不想飞都难。
因此,对于那些想要扬名立万的文人,自我推销,打造“文化红人”的古人来说,墙壁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渠道,其作用完全不是纸张、扇面之类载体可替代的。
当然除了比较功利的推销自我之外,古人在玩壁圈的时候,渐渐又发现题壁的诸多好处。
咱们现在去哪儿玩,都喜欢拍个照片打卡。古人没有手机,但打卡的冲动也是汹涌澎湃的。
比如说当年宋之问多次被贬,每到一个地点,人家都不忘打卡题壁。
到了端州驿站,提个壁,“处处山川同瘴疠,自怜能得几人归?”
到了大庾岭驿站,提个壁,“江静潮除落,林昏瘴不开。”
到了黄梅临江驿,提个壁,“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
到了嘉陵驿,提个壁,“路半嘉陵头已白,蜀内西上更青天。”
到了弋阳馆,提个壁,“一叶飘然下弋阳,残霞昏日树苍苍。”
……
怎么样,你以为咱们现在人才有打卡的习惯,其实人家古人早就玩得很娴熟了。
当然除了旅游打卡之外,随着这种文化活动越来越频繁,古人发现题壁还有很多其他功能,而且越玩越上瘾了。
古代最热门的社交工具表达心意
在古代,人们出门在外,不是每次都会带纸,在面对即兴的诗篇,一时找不到纸,提笔挥毫,在墙壁上龙飞凤舞一番,自然酣畅淋漓。
当年苏轼从海南北归之时,途径大庾岭,遇到一老翁对其表达关心,苏轼听到对方淳朴的心意,非常感动,便提笔在对方墙壁上留诗一首,抒发感慨之意。
“鹤骨霜鬓心已灰,青松夹道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朋友,咱们啥都别说了,都在墙上了。
留言板
除此之外,墙壁还能当留言板的作用,在人家墙上写一首诗,给对方留言:哥们,今儿我来过。
当年李商隐拜访朋友不遇,走前便在朋友住所墙壁上留言:
“卿卿不惜锁窗春,去作长楸走马身。闲倚绣帘吹柳絮,日高深院断无人。”——《访人不遇留别馆》
今天找你你没在,我题壁@一下你。
消遣
后来,这种题壁的文化,到宋时期已经成了一种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习俗。人们出门旅游除了看风景之外,最大的乐趣就是看别人的题壁留言。
就像咱们现在人,躺在床上之时,就喜欢刷手机新闻、浏览网页、博客、朋友圈一样,而看别人题壁留言对于古人来说,这已是大家日常生活的一种生活。
北宋周邦彦当时就曾这样评价题壁这种风俗:
“下马先寻题壁字,出门闲记榜村名。”
陈师道也曾描述过:
“朱阑行遍花间路,看尽当年题壁处。”
跟帖
更有意思的是,当时人们在墙壁上题诗词之后,经常还有不少人在后面跟帖,就像咱们现在发博客、微博一样,底下一堆人评论。
古人其实跟咱们也一样,看到诗词、文章之后也会积极互动,但凡墙壁上有空间,点赞和踩一脚也都大有人在。
在《梦溪笔谈》当中就曾有一段这样的记载:
信州杉溪驿舍中,有妇人题壁数百言,自述本世家本土族,父母以嫁三班奉职鹿生之子,娩娠之日,鹿生利月俸,逼令上道,遂死于杉溪,将死,乃书此壁,具逼迫苦楚之状,恨父母远,无地赴诉......行人过此,多为激愤,为诗以吊者百余篇。
一个远嫁苦命女子,遇到了一个薄情郎君,临死前写下控诉命运凄苦的文章,随后下面跟帖百余篇,而根据记载,愤怒的人们还人肉出了那个鹿生——宋仁宗宰相夏竦的家奴。
文章来源:《造纸科学与技术》 网址: http://www.zzkxyjs.cn/zonghexinwen/2022/1206/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