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我爱读书(3)

来源:造纸科学与技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那么,我的这种挑读方式如何、目的安在?在这里不妨透露一点“小秘密”,年纪大了,老眼晕花,精力不济,读书的时间不能长,看一会就要休息。特别

那么,我的这种挑读方式如何、目的安在?在这里不妨透露一点“小秘密”,年纪大了,老眼晕花,精力不济,读书的时间不能长,看一会就要休息。特别是版面的字体小,文字又长又多,很费气力。所以,连我家订阅的北京《晨报》,常常只看A叠第1版的大字标题和C叠的部分内容,对其他B叠、D叠、E叠等通常是匆匆过目,很少细读。那么,对于一本一本的书呢?挑读并不是一字一字地从头看到尾,而是一段一段地在快速流览,读到不大重要或比较熟悉的地方时,可以略读,一带而过,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即可。发现有我感兴趣的那一部分后,像猎手瞄准“猎物”那样,扣动板机,砰地一声,把猎物翻过来、倒过去,仔细琢磨,从中找出毛病。再拿另外的一张卡片记下、加以批注,分类保管,以备后用。每当一有所得,心中便“升腾”起一种愉快的感觉,“甜”得很呐。挑读时第一是要发挥自我所长,第二是要选择相应的书籍。说白一点,就是千方百计去找“书中错”。找一点,就有一点收获。找得越多,收获越大。

举两个例子。有一次,我从(北京)故宫博物院印发的一份资料中,提及有一位北京的造纸“专家”,他居然能看见了纸面上有“木素”(!),还振振有词地对周围的人说这张古纸的年代是如何的久远云云。这种非专业的“远见卓识”,实在让人“太不感冒”了,我真希望他找一本《纤维素化学》来看一看,切勿冒充内行吓人,误导大家视听!

又有一次,在图书馆里看到某出版社发行的谈“文房四宝”的一本书,随手翻到第113页倒数第10行,原文是“宣纸有这样一些优点,一是它的白度高,一般的书写纸的白度在80度左右,而宣纸可达到90度左右……”从专业眼光来看,这句话显然是不确切的。作者是一位知名人士(隐去真名),出现这样常识性的错误,完全出乎意料。因为根据宣纸的国家标准GB/T —2008规定:宣纸的白度规定为70度(%)。多年以来,宣纸工厂的质检科的检测报告也表明其白度的范围是70~72度之间,明清时期的宣纸其白度均在70度左右,这才符合实际情形。况且生产时采取的对纸浆进行“晒白”处理也很难达到高白度,除非使用化学漂白。而经过化学漂白的高白度的宣纸,并不是书画家们所欢迎的。他从哪里得知有那么高白度(90度)的宣纸?是道听途说还是主观猜想?落笔前去核对过吗?我以这么宽容、豁达的心态指出欠妥之处 (不是站在对立面的批判,更不是批驳),并不是要故意发难、以偏盖全,而是要除掉暇疵、捧出白玉,让书的内容更完美,对读者更有裨益。

说到我自己写的书和文章,回头看来也有若干不妥或错误之处。一般而言,一段文字中所表述的观点和内容不对,这就是“错”。而个别文字若不对,则表明是“误”,这或许为“笔头误”,或许为“排版误”,没有校对出来。不论什么错误,都要自我检讨,坚决纠正。我在此申明:真诚地欢迎读者的批评和帮助,有错必改,绝不护短。

(三)文章之源

读书一旦达到了一定的数量级,会在脑海中浮现许多许多片断,写起文章来便会有“文思如泉涌”的感觉。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读书好比向仓库里储货,写文章好比向读者供货。如果不读书,脑袋里空空如也,文章无论如何也是写不出、写不好的。而且不能死读书、跪着读书,一定要站着读书。“活学活用”,高屋建瓴,才能所向披靡。现在,有些大学的极少数硕士、博士的论文(还有综述)发现有抄袭之嫌(这是很不应该有的现象,已经引起社会各界和媒体的高度关注)。这个问题,咱们先不必“上纲上线”到学术道德标准、思想意识修养上来追究。说轻一点,很大的原因可能是这些年轻人(作者)一不去多读书、二想快点出名、三欲贪图近利(拿到学位)。心绪浮躁,不下功夫读书,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幻想一下子抱个“金娃儿”,不摔“跟斗”那才叫怪哩。

所以说,要学会写文章,必须从多读书开始。读书是文章之源(全无排斥实践的重要性之意),学子们要有兴趣学会多读一点书,只抱着专业教材读是远远不够的。根据我这些年收集和统计的初步结果,从1909年以后的一百年里在国内出版的中文造纸图书大约有500多种 (参见广东省造纸学会主办的双月刊 《造纸科学与技术》2010年第5、6期及2011年第1期上刊登的《我国近现代造纸书目综述》共3篇文章)。英文和日文的造纸书籍则更多一点,有条件的要好好学习与研究。除了书以外,依我之见互联网上的有关资料,也是需要查阅的(网络的优点是信息传递速度快,缺点是内容的准确程度差),但引用时要小心一点,仅供参考。目前最重要的仍然是读(纸质)书,一是方便;二是自由;三是可以反复琢磨、思考、摘批。

文章来源:《造纸科学与技术》 网址: http://www.zzkxyjs.cn/qikandaodu/2021/0211/369.html



上一篇:蚕桑诗五首
下一篇:敬赠百岁寿星

造纸科学与技术投稿 | 造纸科学与技术编辑部| 造纸科学与技术版面费 | 造纸科学与技术论文发表 | 造纸科学与技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造纸科学与技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