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美国竹柳烧碱蒽醌法制浆试验(2)

来源:造纸科学与技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0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竹柳各项化学成分与速生杨类似,因此沿用公司成熟的杨木烧碱-蒽醌法蒸煮工艺(蒸煮升温曲线为:),固定其他工艺条件,仅研究烧碱用量对制浆性能

竹柳各项化学成分与速生杨类似,因此沿用公司成熟的杨木烧碱-蒽醌法蒸煮工艺(蒸煮升温曲线为:),固定其他工艺条件,仅研究烧碱用量对制浆性能的影响。工艺及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烧碱用量的增加,未漂浆硬度、细浆得率及渣率均呈现逐渐递减趋势,而残碱质量浓度及本色浆白度逐渐递增。而在实际生产中结合吨浆原料消耗、洗浆、碱回收等诸多因素,杨木浆硬度控制在KMnO4值12~16。因为硬度过低导致蒸煮得率降低,虽然低硬度纸浆在漂白工序可以降低化学品用量,但综合分析每吨漂白浆的原料消耗仍然偏高;反之,硬度过高可以提高蒸煮得率,但是高硬度纸浆在漂白工序化学品用量增多,漂损增加,最终吨漂白浆的原料消耗仍然偏高。因此,试验编号A2是最佳的竹柳蒸煮工艺。

表2 烧碱亚钠-蒽醌蒸煮工艺及结果注:1)液比是指蒸煮绝干原料质量与蒸煮总液量体积之比。试验编号 A1 A2 A3工艺结果w(烧碱)/%w(蒽醌)/%液比1)硬度(KMnO4值)细浆得率/%w(渣率)/%ρ(残碱)/(g·L-1)白度/%21 0.04 1∶4.5 17.23 53.01 1.58 8.06 31.46 23 0.04 1∶4.5 14.02 51.86 0.94 10.21 33.98 25 0.04 1∶4.5 11.28 49.66 0.85 10.95 34.21

2.3 漂白

最佳蒸煮工艺A2制取的纸浆采用生产现场D0ED1漂白工艺进行漂白。D0段二氧化氯质量分数为1.5%,浆料质量分数为8%,温度70℃,时间90 min;E段烧碱质量分数为2.5%,双氧水(过氧化氢)质量分数为0.6%,浆料质量分数为8%,温度80℃,时间120 min;D1段二氧化氯质量分数为0.5%,浆料质量分数为8%,温度70℃,时间90 min。漂白工艺后的漂白浆性能见表3。

表3 漂白浆性能注:1)企业标准指Q/BW 005—2010《漂白阔叶木浆》;2)该项目不需要检测。白度/%残液pHρ(残氯)/(g·L-1)打浆度为40°SR时抄片测定定量/(g·m-2)裂断长/m耐折度/次漂白浆性能企业标准1)82.8 80 )-2)59.8 60 5216 4500 62 20

从表3可以看出,竹柳浆料经D0ED1工艺漂白后,漂白浆白度达82.8%,比企业标准中漂白阔叶木浆白度增加了2.8百分点;裂断长5 216 m,比企业标准中漂白阔叶木浆裂断长增加了716 m。

3 结论

(1)竹柳化学成分中灰分质量分数为0.62%、综纤维素质量分数为80.22%、木素质量分数为19.30%和聚戊糖质量分数为23.01%,各成分含量均在造纸原料阔叶木化学成分的区间之内。

(2)竹柳烧碱-蒽醌法最佳的蒸煮工艺是:烧碱质量分数为23%,蒽醌质量分数为0.04%,最高温度为170℃,保温时间为150 min。

(3)未漂浆经D0ED1工艺漂白后,漂白浆各项指标优于企业标准Q/BW 005—2010《漂白阔叶木浆》所对应的指标。

(4)竹柳是最好的速生树种之一,可以作为造纸原料合理地种植并开发利用。

[1] 赵思峰.新疆盐碱地的综合治理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6(9):33-34.

[2] 罗廷彬,任崴,谢春虹.新疆盐碱地生物改良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干旱区研究,2001,18(3):46-47.

[3] 陈小琼.浅谈新疆盐碱地改良利用与综合治理[J].内蒙古水利,2011,31(3):143-144.

[4] 白善军,李玉娟,张健,等.沿海滩涂竹柳直插造林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3):241.

[5] 厦门桦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速生丰产优良制浆原料:竹柳[J].华东纸业,2013,43(24):34.

[6] 张传斌.竹柳在芳草湖引种试验[J].农村科技,2012(12):56.

[7] 袁培红.美国竹柳扦插育苗及种植技术要点[J].新疆林业,2013(1):26-27.

[8] 屈维均.制浆造纸实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5.

[9] 杨淑蕙.植物纤维化学[M].3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文章来源:《造纸科学与技术》 网址: http://www.zzkxyjs.cn/qikandaodu/2021/0503/575.html



上一篇:钛白粉在造纸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纳米纤维素的疏水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

造纸科学与技术投稿 | 造纸科学与技术编辑部| 造纸科学与技术版面费 | 造纸科学与技术论文发表 | 造纸科学与技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造纸科学与技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