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夹江年画谈薮

来源:造纸科学与技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土地神 灶神 三官堂 夹江地处四川平原,隶属于乐山市。据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夹江县,本汉南安县地,隋开皇十三年,割平羌、龙游二县地,于夹江废戍置夹江县,属嘉州

土地神

灶神

三官堂

夹江地处四川平原,隶属于乐山市。据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夹江县,本汉南安县地,隋开皇十三年,割平羌、龙游二县地,于夹江废戍置夹江县,属嘉州。青衣水,经县西。”宋代《太平寰宇记》又云:“临江水,故号夹江。”

夹江年画与绵竹年画、梁平木版年画为巴蜀三个重要的年画种类。夹江年画具体起源时间已难以考证。据当地艺人相传,约明代万历年间,夹江地区出现若干年画作坊,进而至清末时,生产销售年画的作坊已有相当大的规模。直至解放前,当地董氏家族是夹江年画的重要传承群体,其创始的“董大兴荣”和“董大兴发”是当时最有名的两家老字号。

在对夹江年画进行调研的过程中,笔者采访了两位艺人——吴泽全与张荣强。吴老师傅现年82高龄,根据其口述,夹江年画曾经历“文革”,印版、年画皆被毁掉,一度出路无门。从1986年开始,他和张荣强两人开始计划复兴夹江年画。但当时无实物、无资料、无传承人,也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全靠两人遍访夹江,对民间八九十岁的老人进行走访调查,随后整理资料,进而参与实践。吴师傅回忆,开始实践时并不那么顺利,比如收集来的两套版套不上色。他认为夹江年画的特色在于坚持古法制作,包括纸张、颜料、制版,这些工序费时费力,成本较高,在追求经济效益的今天行不通。同时,他又指出曾经被用作过年张贴求吉祥寓意的年画功能性已经减弱,但装饰性增强了。今年40岁的年画艺人张荣强不仅向笔者口述了夹江年画的制作过程,还亲自示范了夹江年画中植物颜料的提炼过程,可以说是在中国年画产地中少有的坚持制作并使用天然颜料的一例。

夹江年画传承古法,以其使用的“粉笺”纸、植物颜料、手工刻版以及多色套印为特色。从现存的夹江年画看,题材包括门神、神码、吉祥娃娃、戏剧传说、民间故事等吉祥题材为主。其门神形象取宋代文官形象偏多,人物造型简约,色彩以黄色为主,偏爱暖色,装饰性较强。总体特点为构图饱满、色彩雅丽、人物夸张、气氛喜庆。

一、夹江造纸业的兴盛

青衣江流经夹江境内,依山傍水,水源充盈,植被丰富,自然环境优越,竹类生长繁荣,为民间造纸提供了良好的原材料,造纸业的兴盛成为年画发展的基础。清末抄本《夹江县乡土志》记载夹江造纸竹材云:“白甲竹、水竹、金竹、慈竹,以上为竹之属大宗产邑,资以为纸,唯白甲最良。”白甲竹现已几乎不见,因此慈竹成为夹江造纸业的主要原料。同时,《乡土志》又记载此地“植物制造”为“布、纸、席、细簾”。细簾即手工抄纸的造纸器,其工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纸张的肌理和精细程度。当时,所产手工纸销路纸甚广,在该县境内“纸每岁销行三千四百余捆”,且外销更盛,“水运成都、嘉定、泸州府、重庆等地,每岁销行七万五千三百余捆”。夹江县因此被誉为“蜀纸之乡”,竹纸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夹江县石堰村,目前尚有多家造纸作坊,且屋外墙面皆用白漆粉刷,绘制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造纸技艺的流程插图。清代时,由于夹江纸业远近闻名。据夹江造纸博物馆整理的《夹江手工造纸保护大事记》记载,康熙22年(1683),夹江纸“方细土连”被钦定为“贡纸”,进入皇宫。乾隆41年(1776),夹江“长帘文卷纸”又被作为科举试卷的“文闱卷纸”,每年贡奉十万张。20世纪40年代,正值抗战时期,张大千来到夹江与当地造纸艺人石子清一起研习造纸工艺,其所居地“石子清宅”至今还保留着当年造纸的工具、设备。张大千与石子清合作的书画纸名为“蜀笺”,且纸上印有“蜀笺”二字暗纹。尺幅为:四尺乘二尺、五尺乘二尺五,云纹花边,并标有“大风堂造”印记。当时的夹江民谣唱道:“一根扁担软悠悠,挑担白纸上泸州。泸州买我连四纸,我喝老窖雄赳赳。”这段民谣反映了当时夹江纸业的盛况。

若追溯夹江年画的用纸历史,可能在更早的北宋即初现端倪。苏轼《格物粗谈·韵藉》中曾言:“门神联对纸有矾,水贴不能上,以竹纸一层背之,半干糊即上。”苏轼所说的“门神联对纸”或许就是民间年画中的门神画。应该说,宋代已经开始使用竹纸来绘印门神。竹纤维细长,因此竹纸表面平整均匀,印制年画颜色均匀。且竹纸寿命相对更长且韧性较好,保存时间较长,未经漂白的本色竹纸自有一种古雅的意味。

文章来源:《造纸科学与技术》 网址: http://www.zzkxyjs.cn/qikandaodu/2021/0412/515.html



上一篇:宣纸的前世今生
下一篇:缘竹坊里竹纸香

造纸科学与技术投稿 | 造纸科学与技术编辑部| 造纸科学与技术版面费 | 造纸科学与技术论文发表 | 造纸科学与技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造纸科学与技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